AM730 | 蕊,是半永久——王順瑜個展 | 20231209

09 December, 2023

跟大家介紹一位年輕又非常有潛力的藝術家——王順瑜。他在浸會大學畢業後,到了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攻讀藝術系碩士,他學習中國畫,但對不同的art form都非常了得,包括刺繡,裝置藝術等。

今個12月,他在SC Gallery舉行畢業回港後第一個個展,名為「蕊,是半永久」,藝術家用「蕊」一字代替花,借此隱喻香港。在英文翻譯中,蕊直接被翻譯成雄蕊和雌蕊,凸顯事物本身的複雜性。而「半永久」本身就是短暫性的美化版,本質上有著天然的脆弱性,是藝術家對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」的反思。

繼上一次個展《南喃》關注於「深漂」群體群相之後,這次藝術家重新回歸到「香港」這個對他來說巨大的命題之中去。王氏嘗試避開用「感傷文學」式的語氣去探討這個問題,而是以植物生態的變遷,來追問香港本土的隱密歷史。相較於已固化的香港刻板符號,他認為梳理本土生態歷史的過程,就是追問「香港身份」被建構的本源。生態變遷的背後隱含著從殖民時期過渡到後殖民時期,「香港」被建構的歷史。

王氏用生態文本(eco-fiction)的寫作方式,串連起「香港茶」、蘭花以及盧氏小樹蛙這類香港本土物種。碎片式的敘事手法避免了線性敘事的單一性,藉此強調出香港問題與歷史互相交織的複雜結構。如同植物的根系一樣,龐雜且瑣碎。割裂的文本,斷續而不連貫的敘事,也許就是我們面對身份、面對香港歷史、面對周遭環境時的感受。王氏嘗試用這種感性的手法,讓文本更接近於一種「野史」的狀態出現。隱匿在宏大敘事底下的個體經驗,就如同被意外發現的蘭花或者樹蛙那樣,脆弱卻又搖曳動人。

在野的文本,王氏認為更符合去討論當下的「香港身份」問題或者「地方史」的問題。如同其中一件作品,盧氏小樹蛙被懸置於大灣區兜蘭的素描上。被政治符號化的植物與本土兩棲動物的圖像疊加,就好像香港在本土與政治意識形態中被不斷拉扯。符號的更替,讓我們日漸看不清本土的歷史。而另一張香港古地圖,則訴說著蜑家人漂泊不定的遷移史。他們即是給「業餘博物學家」們帶路的本地人,也是不斷尋找身份異鄉人。

模稜兩可的歷史、模糊的身份、斷續的遊牧,碎片化的敘事散落在展覽處處。感性的低吟浮於紙上,嚴肅的歷史被隱於畫後。王氏不太願意讓藝術去背負太多的嚴肅的史觀性,以更為感性的姿態去介入和觸碰這塊幼土,可能更容易去安撫它,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時間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