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LLE | 專訪藝術家周俊輝Art Basel Hong Kong 2025個展《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》:當新聞變成歷史,藝術能否成為另一種紀錄?| 20250325

25 March, 2025

當新聞變成歷史,藝術能否成為另一種紀錄?藝術家周俊輝於Art Basel Hong Kong 2025 呈獻個展《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》,以繪畫回應資深新聞人張寶華的文字與影像記憶,在畫布上展開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。他既是觀察者,也是提問者,透過藝術重構歷史場景,重新思考記錄與被記錄之間的關係。周俊輝如何看待圖像與真相的距離?而這次創作又如何回應他對媒體與社會的思考?讓我們從他的視角出發,走進新聞與藝術交匯的邊界。

身份互換的合作契機

「在張寶華的畫廊開張前,她找我談合作的可能。我想如果要合作,就要做一些只有跟她才出現的作品。」周俊輝憶述創作起點時說。他提出「身份倒置」的概念,反過來由自己採訪記者張寶華,透過她第一身的採訪經歷與照片,從新聞視角出發,轉化為藝術創作。

「亦希望透過藝術的方法,將這些舊聞資料再一次激活,成為新的藝術作品,添上新的訊息。」

熟悉又陌生的集體記憶

展覽作品橫跨多個重大歷史時刻,包括1997年香港回歸、首屆博鰲亞洲論壇、北京奧運等。他希望觀眾透過畫作重新理解這些時刻:「新聞片段記錄了歷史的一刻,我在畫演譯新聞片段,觀眾雖然在看同一個畫面,但因時間不同能對事件的理解亦已經不同了。」

這些圖像,既熟悉又陌生,也喚起不同時代的集體記憶。

誰在記錄誰?

展覽名稱《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》本身也暗藏玄機。「作品雖然是我畫的,但完成後我亦會變成作品的觀眾。被採訪者看似是說話的一方,但其實亦都在閱讀以前自己寫過的說話。」

透過藝術家的重新詮釋,這些新聞照片得以呈現出不一樣的意義,有時甚至是多年後才發現的新線索與價值。

新聞之外的延續

周俊輝向來擅於將電影、新聞與報章圖像轉化為創作語言。他解釋:「這些圖片是二手其實又是一手,因為照片是出自一位前線記者……新聞鏡頭以外的東西,例如領導人的皮鞋、人民大會堂的地氈……放在新作品中會令觀眾增加一份現場感。」這種轉化,也令圖像在新聞之外,獲得延續。

表現人的溫度

談及畫作的筆觸與色彩,他指出:「新聞要求客觀,聽起來是冷冰冰的文章,偏偏這次展覽是富有個人色彩的訪問,故事變得有人的溫度。將它變成繪畫作品時,色彩表現出冷暖,似乎能夠表達出人的存在。」

他有時模仿退色的照片、有時借用錄影帶的配色語言,這些細節為圖像注入情感與時間的痕跡。

《Press Card》

其中一幅名為《Press Card》的畫作,以張寶華不同時期的記者證為主題,細緻描繪拼音系統變化。「拼音問題似乎是香港人特別的遭遇……從記者證中就看見她名字拼音以不同形式出現。」小細節成為時代印記,亦呼應著香港的多元身份。

超越現實的歷史拼貼

「我在不同系列的作品中都有時空並置的想法。」他舉例說,曾在同一街角拍攝二十年照片、將電影角色放進街道背景中,而這次則是在白宮草坪上疊加不同時期的中美領導人。

「中美關係多年來千變萬化……將同一個白宮草坪畫上多個時間點,有點超現實的意味。」

創作裡的無形養分

他亦探討「香港作為方法」的思考:「在街上拍一張照片,高樓與紅色的士已經充滿香港的符號……描繪每天吃過的午餐,發現被我繪畫的即食麵包裝又已經充滿了香港的意味。」

他認為香港不是策略,而是創作裡無法逃避的養分。

以藝術留存城市的溫度

至於如何面對遺忘,他提到:「香港歷史的沉重,是自開埠以來每個階段都有不少歷史事件造成劇變……但來自於他的不留痕跡,講求效益使香港的硬件不停轉換……這些作品是一些腳踏實地的記錄。」

他不預設作品能書寫歷史,卻希望能為這個不斷更迭的城市,留下一點溫度與質地。

畫作能否穿越時間?

「關於香港社會與歷史一些想法,若用嘴巴表達得更清晰,我就會選擇嘴巴去講……我更希望對話的是未來的觀眾,即使我們都不在了,以後的觀眾若果有機會碰到這些畫面,然後閱讀到我們今天的故事,這更能發揮這些藝術作品的意義。」

這是他對藝術最大的寄望。或許歷史終將塵封,但畫作仍能無聲地低語,把我們的情感、記憶與思考悄悄傳遞下去,讓未來的人能看見此刻的靈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