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弗洛伊德用冰山理論將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:意識、潛意識和無意識。他提出人的外在行為就如海面上的冰山一樣,僅展露了一部分;而剩下的內在價值觀是深如海面底下的冰山本體。一般大眾所理解的自我其實只是冰山一角,而我們每分每秒的行為決定大多是來自潛意識的背後操作。他曾道:「夢境是通往潛意識之路」,或許透過「解夢」能提供一條鑰匙予我們前往讀懂潛意識的自我面貌之門。
從古至今,夢境皆為藝術家創作的重要題材。遠至超現實主義時期,藝術家想要透過畫作畫出夢境,甚至透過藥物嘗試讓夢境更為清晰。他們相信夢境與現實的統一才是絕對的真實,藉將抽象的夢中信息與實相結合,來構成他們的新世界。直至現代,夢境依然是藝術家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。藝術家蟻穎琳創作受夢境及十八-九世紀繪畫影響, 從創作探討夢境。另一方面,心理學角度認為解夢還需造夢人;將夢境及潛意識投放在畫布上與自我意識結合,也許就是藝術家獨特的解夢方法。
接下來的art salon, SC Gallery找來香港藝術家蟻穎琳、藝評及藝術家阿三,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專業顧問陸秀霞博士, 以藝術家與心理學家角度去探討藝術,夢境與潛意識之間的千絲萬縷關係.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