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幕酒會:

2023年7月12日(星期三),下午6時至9時(藝術家將會出席開幕酒會)

地點:

JPS 畫廊 (12 rue Notre-Dame de Nazareth, 75003 Paris)

20 世紀九十年代,感覺那時候陪伴我們成長的都是好新聞:大陸改革開放,經濟如火車頭一樣發展;前蘇聯解體;烏克蘭人投票支持獨立;兩德統一,⺠主在東歐的展開……香港呢?人們都說,以後會是 「舞照跳,馬照跑」。

很懷念那些年。

之所以這麼說,是因為好時光沒有持續下來。歷史正在向野蠻倒退,不單止,還有橫空而降的世紀疫症,奪去無數寶貴的性命。為什麼上世紀 90 年代的希望沒有繼續延伸?究竟是什麼讓 21 世紀變得如此黑暗、退步和危險?

世界變幻莫測,但慶幸還有些人,他們勇敢,睿智,仁慈,敢愛也敢於反抗,他們在黑暗中像點點的星光,給迷失的人們指點方向。

兩位來自香港的藝術家張寶華和馮孟忠希望透過這次聯展「Inhale Courage」向這些曾經為人類文明努力,來自世界不同角落,不同界別,曾經滋潤過你我心靈,讓我們變得更黑白分明,更堅強的領袖們致敬:因為你們的出現,我們不至於迷失。

張寶華擅長對人臉的刻畫。在藝術史中,人像畫一直佔有着一個很重要的位置,人臉是一個收發訊息的主要部位,人物的表情能提供我們許多關於作品的線索,包括藝術家想傳達的情感思想,人物關係,甚至是藝術家身處的時代氣氛等。

馮孟忠一向慣以利刀在木板表面雕刻,利邊和木衣表現出來的天然層次感,那種互相交織, 既粗且幼的細膩畫面非常吸引他,藝術家把個人的情感和過去的記憶,以抽象的形式刻劃於木板上,成為他獨特的個人情感日記。

是次聯展這二十張分別以木刻和油彩繪成的肖像畫,記錄了藝術家這段日子的情緒變化,他們都刻意把臉孔扭曲,把它原來的結構破壞,沒有完整地把人物的臉孔呈現,正是要表現出,在當下的社會,有話不能直說的恐懼。

關於張寶華

張寶華曾任新聞記者,是香港資深傳媒人,對香港社會有著敏銳的洞察力。她的創作靈感源自社會各界不同領域的人,她認為只有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才能表達當下的衝動狀態,她的創作透過破壞人臉原本的結構來呈現「情緒的真正形象」,這些扭曲的肖像反映了人們在面 對社會變化時,內心的不安、焦慮、徬徨甚至恐懼。

張寶華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,更是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學人及牛津大學「Lion Rock Fellowship」的創辦人。她在2022 年取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士學位,主修繪畫,並以一級榮譽畢業,榮登院長嘉許名單(Dean‘s List Award)。她曾獲香港藝術學院頒發的 Boon Lee 獎,更獲得由盛世廣告(M&C Saatchi Group)和薩奇美術館 (Saatchi Gallery)合辦的首屆新興藝術家藝術變革獎(Art for change Prize),該獎項共有六位國際得獎者,她是亞洲區的得獎者。張寶華的人物肖像畫系列作品也在倫敦的薩奇美術館展出。此外,她還是香港本地 SC 畫廊的畫廊總監。

關於馮孟忠

馮孟忠通過不同尺寸和觸感的作品,邀請觀眾跳出旁觀者的角色,進入他的世界。他不斷嘗試使用新的媒介來探索存在和家庭等複雜的主題。他認為個人與社會知識的對話是通過不同 但同等重要的理解和轉化方式來實現。馮氏善於觀察和批判,並不斷從日常生活中獲取靈感。他的創作是自我審視的結果,也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。他相信面對自我才能清楚看到生活自身的方向。如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理論,我們與生活自身之間是沒有絕對的距離。因為我們自身就是生活,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就是生活的本質。

馮氏的作品曾在本地多個群展和個人展覽中展出。個人展覽包括2023年在SC畫廊舉辦的 「顫動」;2021年在海港城美術館舉辦的「物有所思」;2016年在KONG藝術空間舉辦的馮 孟忠個展。群展包括2022年在SC畫廊的雙人展「不正常狀態」;2021年在大坑藝文空間的進駐計劃及聯展「Door」以及同年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舉辦的香港藝術學院Alumni Network展覽「+1」。馮氏的作品被不少私人收藏家和企業收藏(新鴻基地產)。

馮孟忠在 2014 年取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(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)的藝術學士學位,並於 2016 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。他曾在2014 年獲得由澳大利亞中國當代藝術基金會頒發的藝術獎項( Australia China Arts Foundation Award )。